非遺六月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文化資源。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泛指被境內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要符合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該項目必須世代相傳,適應各社區和群體的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被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所認同和得以持續,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我國是《公約》的締約國,按《公約》規定: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自二零零六年四月《公約》生效之後,同年香港特區政府在康文署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組」,以執行《公約》要求的具體工作;於二零零八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負責督導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並於二零零九年八月委聘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進行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政府於二零一四年六月公布了清單,其內涵蓋480個項目。二零一五年五月康文署將非遺組升格為非遺辦事處、二零一七年八月,公佈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上共有20個項目。隨後,特區政府撥出3億元作加強保護、推廣及傳承非遺的工作,透過研究及推廣工作保護香港非遺,以及支持本地非遺傳承人和傳承團體的相關工作。

關於「香港非遺月」
為進一步擴大「非遺」傳承與教育的力度,對接祖國推廣非遺與中華文化的政策措施,由華夏文化基金、京港學術交流中心、文化力量共同組成「非遺六月」,並於去年在非遺日舉辦【非遺六月】系列活動,獲得特區政府的肯定。今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更與本會於【非遺六月】合作舉辦一系列2025香港非遺月活動。
2025香港非遺月活動內容
即將公佈
顧問
馬逢國先生
立法會議員
崔綺雲博士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主席
霍啟剛先生
立法會議員
李乃堯工程師
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副主席
姚柏良先生
立法會議員
何重恩先生
資深傳媒人
鄭培凱教授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集古學社社長
執行委員會
主席
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
副主席
高寶齡、余昭科、徐海山
委員
伍婉婷、陳德明、黃振鴻、陳財喜、
黃冠麟、張桂琼、蔣白浪、劉健宇、
伍文彬、高興、廖家如、胡妙齡、
李明峻